CQ9电子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始终坚守的初心

  常见问题     |      2023-11-07 14:11

  CQ9电子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29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践行宗旨”是“七一勋章”获得者的高尚品质之一。何谓践行宗旨?习如是说,就是对人民饱含深情,心中装着人民,工作为了人民,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密切联系群众,坚定依靠群众,一心一意为百姓造福,以为民造福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情怀。始终坚持一切以人民为中心——从百年前成立之日起,就被确认为人永远的初心,也是事业的动力之源。人民立场是中国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正如习所强调的,一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前仆后继、浴血奋战,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谱写了气吞山河的英雄壮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于中国百年历史发展进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指导与精神支持,展示出中国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伟大历史责任担当。

  中国百年历史是一部辉煌的奋斗、发展史。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消灭一切剥削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由此,我们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打赢脱贫攻坚战,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可以说,在百年实践过程中,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中国为什么“能”的重要密码;人民至上,是我们伟大征程的永恒坐标。

  一是坚持将以人民为中心置于现实的客观规律之中,以实现人民利益目的与客观历史规律的有机统一。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目的,社会主义实践就可能由于失去根本动力和价值目标而无法推进;不探索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人民为中心的目的也不可能真正实现。以往的革命建设实践失误和成功的根本原因正是在于能否做到坚持两者的有机统一。百年来,我们始终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准确分析时代与国情的变化,严格遵守客观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更好地维护和实现了人民的利益。

  二是坚持把人民群众作为价值创造的主体,做到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并努力提高人的素质和创造力。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正是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我们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取得了伟大成就。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提高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主体意识,继续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是注重公平正义,坚持共享理念,着力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把以人民为中心真正落到实处。新发展理念其中一条就是“共享”。所谓共享,就是建立公平公正的机制体制,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共享公平正义、共享全面发展的机会。人民群众对于改革成果的获得感,则不仅体现在感受发展带来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人在精神上能够更全面自由地发展,能够更有尊严更体面地生活,能够享受公平正义的光辉。

  中国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习在十八届中央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就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坚持发展为了人民的奋斗新征程中,我们既要坚持人民是推动发展的主体力量,同时又要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

  一是坚持人民是推动发展的主体力量。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不同于一般政党的显见之处就是,它始终遵循唯物史观中群众是历史活动创造者和主体的基本观点,把“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作为最高要求。中国的性质和根本宗旨蕴含着一个深刻道理: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推动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完成的所有活动,最终都是指向一个归宿——通过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面对错综复杂的改革发展形势,面对攻坚克难的改革发展任务,面对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需要进一步“坚持人民立场、人民至上,坚持不懈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集中民智、凝聚民心、反映民意、激活民力,紧密依靠人民群众、尊重群众创造、回应群众期待、满足群众关切,为改革发展夯实坚实的群众基础,努力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二是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如何体现出人民共享?总体上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主体全覆盖。也就是说,全体人民都能从发展中获得收益。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其二,内容全覆盖。社会的发展是全面的,人的需求也是全面的。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和人的需求的全面性,决定了共享的全面性。这表明,共享发展成果理应包涵多层次、多领域的内容,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发展权利。在这种价值追求的指引下,每个人都赢得发展空间,获得发展机会。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必须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促使全党同志“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保持‘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埋头苦干、攻坚克难,努力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以此进一步增强发展动力,凝聚起14亿多人口的磅礴力量,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专项课题“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